产品汇总

成都世运会抵离服务全面启动 5000 人次保障 + 智能通关开启赛事便捷通道

2025-08-07

8 月 3 日零时起,成都世运会官方抵离中心正式运行,标志着本届赛事抵离通关服务全面启动。作为中国大陆首次承办的世界运动会,成都通过多维度服务创新,为全球涉赛人员构建起 "从机门到场馆" 的无缝衔接网络,预计在 8 月 3 日至 18 日服务期内,将为超过 5000 人次提供 24 小时全链条保障。

一、"软硬兼施" 的通关革命

当天上午 8 时 25 分,随着四川航空 3U3920 航班落地,成都世运会首个比赛项目软式曲棍球的 30 名新加坡运动员成为首批体验者。他们通过专属通道仅用 15 分钟便完成入境手续,海关关员彭允介绍:"我们应用一体化智能通道,结合大件器材专区办理机制,让携带专业设备的运动员实现 ' 零等待 ' 通关"。边检部门同步推出五项便利措施,包括凭邀请函免填入境卡、免采生物指纹,以及配备支持 60 种语言的智能翻译机,确保 "语言零障碍"。

成都世运会抵离服务全面启动 5000 人次保障 + 智能通关开启赛事便捷通道

在天府国际机场、双流机场和成都东站设立的三个抵离服务区,均配备双语专员提供 "一对一" 引导。新加坡运动员王睿璘感叹:"从下飞机到坐上接驳车只用了 20 分钟,成都的效率让我们对比赛充满信心"。

二、绿色交通网络织就城市动脉

为实现 "低碳世运" 目标,成都构建起立体化交通保障体系。成都东部新区投入 40 辆新能源公交车承担核心运力,优化调整 9 条公交线路,支持 Visa、MasterCard 等外卡直接刷卡乘车,并新增中英双语语音报站。成都公交集团更是规划 100 余条保障线路,形成 "一场一图、一站一策" 的精准调度机制,140 余个充电桩和加氢站构成的能源网络,确保车辆续航无忧。

针对赛事期间的潮汐式出行需求,成都建立出租车与共享单车动态调配机制,在运动员村、媒体中心等热点区域设置智能调度点,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实现车辆 "随需而变"。东部新区还特别延长东 12 路区间车服务时间,加密与地铁 18、19 号线的接驳频次,确保市民与涉赛群体出行 "零缝隙"。

三、智慧服务的创新实践

在通关环节,成都海关与北京、上海等 8 个海关建立协同监管机制,实现涉赛物资 "一次申报、全域通关"。边检部门通过提前获取航班信息,实现 "即来即检",8 月 2 日单日验放涉赛人员已达 110 人次。值得关注的是,世运村警务工作站引入 100 余名多语种警力,并配备 200 余台翻译设备,10 分钟内即可完成护照遗失证明开具,打破传统涉外服务的时空限制。

成都世运会抵离中心执行副主任欧玉松表示,此次服务整合了海关、边检、机场、航司等 12 个部门资源,通过 "信息共享 - 流程再造 - 技术赋能" 的三kaiyun中国维创新,将原本分散的通关环节压缩 40% 以上。

四、赛事经济的前置窗口

首批抵蓉的新加坡软式曲棍球队教练陈奕儒透露,队员们已计划赛后前往大熊猫基地和火锅店体验成都文化。这种 "赛事 + 文旅" 的溢出效应,正是成都借世运会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布局。除交通保障外,抵离服务还嵌入旅游咨询、票务预订等增值功能,在三个抵离服务区设置 "天府文旅" 体验角,通过 VR 设备展示都江堰、青城山等世界遗产。

成都通过抵离服务的精细化运营,不仅为赛事成功举办奠定基础,更以 "首站即主场" 的服务理念,向全球宾客传递中国西部中心城市的开放姿态。正如四川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总队负责人李中鹏所言:"我们要让每位抵蓉的运动员,在踏出舱门的瞬间就感受到成都的温度与速度"。

这场始于机场的服务接力,不仅是赛事保障的 "开场秀",更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 "试金石"。随着 8 月 7 日开幕式临近,这套融合科技、人文、绿色元素的抵离体系,正成为诠释 "简约、安全、精彩" 办赛理念的生动注脚。